为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教思政〔2020〕1号),《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不断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根据《教育部 卫生部 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1号)、《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教党(〔2018〕41号)等文件精神,特制定本标准。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机制建设
(一)学院应成立专门工作领导小组,由学院分管领导负责,研究制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和相关制度,统筹领导全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院党政联席会应定期听取专门工作汇报,研究部署工作任务,解决存在的问题。
(二)学院应有健全的学院、学生班级、学生宿舍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各级工作网络应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和协调机制。学院应有专人负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工作,具体组织协调开展全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织学院学生会、心理素质拓展部、班委会等学生组织积极协助辅导员、班主任和研究生导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定期组织开展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专题培训,任期内培训学时不低于16学时。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三)学院应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特别是直接从事心理辅导服务的教师,应具有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资质或学习经历。
(四)学院应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专业培训工作,将心理辅导站专职人员的心理技能专业培训纳入学生工作计划,并给予经费支持,应保证每年培训学时不低于16学时。适时安排从事大学生心理辅导的教师接受专业督导。应支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结合实际工作开展科学研究。
(五)学院所有教职员工都负有教育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要着力构建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参与意识。辅导员、班主任、研究生导师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每年应为他们至少组织一次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体系建设
(六)学院应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式,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积极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七)学院应通过多种新媒介,开办心理健康专题栏目,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
(八)学院应充分发挥广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体作用,满足学生自我成长的心理需要。应充分发挥学院学生会心理素质拓展部、班集体、宿舍建设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支持学生成立心理社团,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充分调动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大学生心理辅导服务体系建设
(九)学院应根据专业要求设立心理辅导室,为学生提供发展性心理辅导服务。心理辅导室开放的时间应能满足学生的辅导需求。
(十)学院应加强心理辅导制度建设,遵循心理咨询与辅导的伦理规范,保证心理辅导工作按规定有效运行。应建立健全心理辅导的值班、预约、重点反馈、转介等制度。应加强心理辅导个案记录与档案管理工作,坚持保密原则,按规定严格管理心理辅导记录和有关档案材料。应定期开展心理辅导个案的研讨活动,不断提高心理辅导的专业水平。
(十一)学院应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心理辅导服务。应经常开展团体辅导活动,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研究制订相应的团体辅导计划和实施方案,努力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健康发展。
五、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建设
(十二)学院应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重视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宣传工作,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预警工作五级网络的作用,通过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心理危机定期排查等途径和方式,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危机情况。学院要对有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予以重点关注,并根据心理状况及时加以疏导和干预。应加强对患精神疾病学生康复及康复后的关注跟踪。
(十三)学院应制定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明确工作流程。应积极在学院、心理咨询中心、校医院、精神疾病医疗机构等部门之间建立科学有效的心理危机转介机制。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应及时引导学生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咨询;对有较严重障碍性心理问题的学生,应及时指导学生到专门医疗机构就诊;对有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应及时通知其法定监护人,协助监护人做好监控工作,并及时将学生按有关规定转介给专门医疗机构进行处理。转介过程应详细记录,做到有据可查。
(十四)学院应按照有关规定做好心理危机事件善后工作,应重视对危机事件当事人及其相关人员提供支持性心理辅导,最大程度地减少危机事件的负面影响。应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师生对心理危机事件的认识以及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
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条件建设
(十五)学院应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费,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日常工作需要。
(十六)学院应加强心理辅导站的场地建设。学院心理辅导站的建设应符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要求,能够满足学生接受教育和辅导的需求。
(十七)学院应为心理辅导站配备必要的办公设备、常用心理测量工具、统计分析软件和心理健康类书籍等心理健康教育产品。
附件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院心理辅导站建设标准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三级指标 |
指标权重 |
组织管理 20分 |
领导体制 |
1.学院党委直接领导,协调学院行政负责实施,分管学院领导具体负责,成立相应的学院工作领导机构。 |
3 |
工作机制 |
2.学院党委会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会议,听取工作汇报,研究部署工作任务,解决存在的问题。 |
2 |
3.有健全的学院、学生班级和宿舍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和协调机制。 |
5 |
4.学院分管学生工作副院长担任辅导站站长,专人具体负责全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
2 |
5.定期组织开展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专题培训,任期内培训学时不低于16学时。 |
3 |
制度运行 |
6.围绕心理辅导站的规范管理、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心理辅导工作流程等,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
3 |
7.结合学院实际,制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或实施办法。年初有工作计划,年终有工作总结。 |
2 |
队伍建设 20分 |
基本素质 |
8.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敏锐的观察力和领悟力,富有亲和力和爱心;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
2 |
教师选配 |
9.形成一支包括学院行政领导、辅导员、班主任、研究生导师,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
5 |
10.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应具有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资质或学习经历。 |
3 |
培养培训 |
11.辅导站专职人员心理技能培训纳入学生工作计划,并给予经费支持。 |
2 |
12.保证相关教师每年接受不低于16学时的专业培训。 |
3 |
13.适时安排从事大学生心理辅导的教师接受专业督导。 |
3 |
14、每年至少为辅导员、班主任、研究生导师等组织一次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 |
2 |
教育活动体系 15分 |
内容形式 |
15.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式,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积极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
7 |
载体平台 |
16.通过多种新媒介,开办心理健康专栏,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 |
3 |
17.学院学生会心理素质拓展部、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学生心理社团作用发挥良好,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进行朋辈辅导,充分调动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积极性、主动性。 |
5 |
辅导服务保障 10分 |
保证场地时间 |
18.根据学生规模,设立心理辅导室。心理辅导室开放的时间应能满足学生的咨询需求。 |
2 |
规范辅导服务 |
19.建立健全心理辅导的值班、预约、重点反馈等制度。加强心理辅导个案记录与档案管理工作,坚持保密原则,按规定严格管理心理辅导记录和有关档案材料。 |
3 |
20.定期开展心理辅导个案的研讨活动,不断提高心理辅导的专业水平。 |
2 |
21.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心理辅导服务。经常开展团体辅导活动,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研究制订相应的团体辅导计划和实施方案,努力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健康发展。 |
3 |
危机干预 20分 |
危机预防 |
22.认真组织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普查率达到100%。 |
2 |
|
23.通过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约谈、心理危机定期排查等途径和方式,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危机情况。 |
5 |
|
24.重点关注有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并根据心理状况及时加以疏导和干预。注意对患精神疾病学生康复及康复后的关注跟踪。 |
5 |
危机干预 |
25.有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工作流程及相关部门的职责明确。在学院、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校医院、专门医疗机构等部门之间有科学有效的心理危机转介机制。 |
3 |
危机预后 |
26.按照有关规定做好心理危机事件善后工作,重视对危机事件当事人及其相关人员提供支持性心理辅导,最大程度地减少危机事件的负面影响。 |
5 |
条件保障 15分 |
专项经费 |
27.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费的投入,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日常工作需要。 |
5 |
专用场地 |
28.加强心理辅导站场地建设。场地的建设应符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要求,能够满足学生接受教育和辅导的需求。 |
8 |
资料设备 |
29.为心理健康教育和机构配备必要的办公设备、常用心理测量工具、统计分析软件等,配备能够满足需要的心理期刊、声像资料、心理健康类书籍等图书资料。 |
2 |